1. <tbody id="mshrl"></tbody>

        飯碗里的思念

           5月22日,是最難忘而悲傷的一天,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黃河石林景區舉辦的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遭遇冰雹凍雨等極端天氣21人遇難,青海發生地震,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肝臟外科之父吳孟超去世了……這一天,我的心情沉重極了,眼前總會浮現出袁老蹲在稻田里忙碌的那個情景,那堅毅的目光,堅強的身軀不時在腦海里閃現,整整一天,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不愿意相信這些事情發生。連續幾天,總要翻看手機上關于袁老的消息,淚水會不時地充盈眼眶,我雖然沒有受過饑餓,可是不知道為什么,我不由得想起父輩們忍饑挨餓的事情,想起一些畫面中那些忍饑挨餓的人們痛苦的表情,不由得傷悲。

          袁老一輩子躬耕田野,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技創新、世界糧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我被他那崇高的精神感動著,鼓舞著,我不愿相信他已經走了,他活著!他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我想做一頓米飯,把米粒吃的干干凈凈的,用最樸實的行動表達我的感情,可是我沒有勇氣做,因為端起飯碗,我會情不自禁的想起袁老,想起這個讓中國人民吃飽飯的老人。袁老的靈車駛過街頭,群眾長街簇擁相送,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的人泣不成聲,這種場面使人感動而難忘,我想有很多很多的人端起飯碗都會想起這位讓我們吃飽飯的科學家。我是幸福的一代,沒有經歷過饑荒,沒有經歷過戰爭,可是我學習了黨史后,我知道我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老一輩革命家、科學家用奮斗用心血換來的,就像一粒糧食,粒粒皆辛苦。溫飽是人類的第一需求,正如袁老說的:“人們先吃飽飯才有力氣建設國家,”是誰實現了這個追求,當然是偉大的科學家袁隆平院士了,他為建設新中國提供了生存保障。

          想起過去,農村種植糧食打的不多,靠天吃飯,收麥子都是用人工勞作,每當到了夏收的時候,要早晚觀天象,生怕顆粒不能歸倉。每當雷雨頻發,就要急忙把割好的麥垛囤放到一起,夜里響雷,使農人們膽戰心驚,就得趕緊起來挑著燈去夜戰摞麥子,要是遇上連陰雨,麥子就會發霉長芽。那時候,討飯的人真多,有很多吃不飽肚子的人乞討。想起我家,父親在碾場的時候,用掃帚一遍又一遍的掃,生怕把那一顆糧食給遺忘了,他用手把扎在土場里的麥子一粒一粒的摳出來,收完麥子還要到地里把遺落的麥穗拾掇上,他和爺爺吃飯,總是把飯碗舔的油光,吃饅頭的時候用手接著饃渣,從不浪費。有時候,我吃飯不小心把飯渣掉在地上或者是剩點飯,都會遭到父親的嚴厲批評。那時候,只是覺得父親很節儉,不知道全國有很多很多像父親一樣受過饑荒的人,體會不到那一代人餓肚子的煎熬。后來聽父親講述了鬧饑荒的一些事,聽說在饑荒的年代,很多人都餓死了,有人無法養活孩子就送人了,我家把一個姑婆不知道送到哪里了,有人工作、讀書都是因為肚子餓放棄了,人們沒有糧食吃的時候,吃草根,樹葉,薔薇果,餓的面黃面黃肌瘦,身體浮腫,再想起紅軍在長征途中吃的棉絮,草根……還要打仗,哎,沒啥吃真是太痛苦了。再后來,發現村里時常會來要飯的,父母會盡力施舍他們一個饅頭。慢慢的,我讀書了,我明白了父輩明為啥如此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我知道了一個解決了中國吃飯問題的人叫袁隆平,他研究了雜交水稻,改變了中國糧食短缺的問題,叫人們遠離了饑餓。隨著工作閱歷的加深,我更加深深的明白是我們偉大的共產黨領導人民走在小康路上,讓我們的科學家滿腔熱情的熱愛我的祖國,造福了人類。

          我只是在書本上,在網絡上見過他,他走了,我就像失去我的爺爺那樣悲傷,我的眼前會不時的浮現出他手持水稻在田間忙碌的身影,會浮現出我的爺爺吃飯的情景,會想起父母責備我浪費糧食的表情,會想起很多事情。記得小時候,長在農村的我沒聽說過大米,很多人根本就買不起大米,也沒有吃過米飯。我第一次吃米飯,大概是來縣城到姨母家做客,我那時候已經十幾歲了,我在姨母家吃了我平生第一次米飯,姨母說要給我和母親蒸米飯,我好激動,期盼著、高興著。因為我在鄉下吃的都是玉米糝子,我連“米飯”這個詞語都沒有聽過。我就把姨母跟前跟后的,想要看看米飯到底是什么飯,看著她把米放進蒸籠,我焦急的等待著,守在鍋灶旁邊不肯離去,不停的問米飯什么時候做好。當我聞到一股濃濃的香味的時候,姨母告訴我可以吃飯了。白花花的米粒變得松軟而豐滿,躺在飯碗里冒著香氣,又跳到我的肚子里,叫我唇齒留香,我一口氣吃了個凈光,那種飯香飽腹的感覺至今難以忘記。外出求學后,因為米飯很貴,我很少吃?,F時代,全國人民已經擺脫了貧困,大米走進了千家萬戶,人們可以隨時吃上米飯,我們豐衣足食,豪情壯志的建設我的祖國,我們怎能忘記那些創造這個幸福新時代的領路人,怎能忘記以稻濟天下的科學家呢!我要永遠記住這個叫我能吃到大米的人,我會永遠把我的思念裝在飯碗里。

          數日來,每端起飯碗,我就會想起袁老,我會想起父親的教誨:“不要浪費一粒糧食,要勤儉節約”。我也會反復把《憫農》這首詩歌念給孩子聽,叮嚀孩子們把飯吃干凈,好讓我的孩子也記住這位科學家。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袁老為了研究水稻,躬耕田野,披星戴月,風吹日曬,是多么辛苦呀。他用汗水換來了全國人民的溫飽,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就像他說的“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他也用一生,詮釋了這句活的意義。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不會忘記他,我們就要做一粒好種子,無論在哪里,在什么環境下都能發芽生長,為我們的祖國貢獻力量。

          袁老走了,他的精神永存,他留給我深深的思考。我知道他去了天堂,他帶著夢想的種子去了遠方,他還想把稻香灑滿整個宇宙,讓天上人間都不在饑餓吧。感謝他,悼念他,我們就要不斷的學習,學習科學家們的追夢精神,奮發圖強,不負時代,讓我們學習他的高貴品質和崇高風范,胸懷祖國、服務人民。讓我們及我們的孩子珍惜每一粒糧食,反對浪費,勤儉節約。讓我們像他那樣做一粒有光和熱的種子。  (麟游縣人社局 剌婷)

        關注我們

        網權聲明 網站簡介 網站糾錯 互助互利 平臺團隊 平臺聯系 在線排版
        三级片三ww黄色网站,按摩的高潮三级片,中国强奸一级A片,欧美日v片高清